2023年8月9—2023年8月10日在上海交大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培训,培训过程中,无论是现场讲座也好还是实地参观也罢,每一场都非常精彩,扣人心弦,结束之后我都会简单记录学习心得。这次培训对我来说,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,更是心灵和思想上的转变,意义非凡,总结如下:
首先,非常感谢学校精心提供的本次外出培训机会,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够参加此次培训我感到无比荣幸。虽然培训早在十几天之前就结束了,但是到现在还深深记得王建成校长开班前给我们的嘱托:“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的落伍,都不会阻止时代前进的步伐。”在这个“很卷”的时代,如果你不努力,将很快被人替代。对于教师这个职业,我们不仅仅要热爱,还要珍惜学校提供的工作机会,同时也要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,一定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,以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生活态度,完成自己的使命。
培训过程中,专家、学者、教授、老师们对于工作的热爱及敬业态度深深感染了我,课前他们永远到的比我们早,以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讲座中来。我在百度上偷偷搜索过几位老师的信息,让我惊讶的是,大多数老师,早已过来退休的年龄,早已功成名就,仍在认真做科研、做学术、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,这种精神将会一直鼓舞我不断前进,使我不禁想到考研时鼓励自己的一句话:“比你优秀的人还在,你凭什么不努力”!以铜为鉴,可正衣冠,以古为鉴,可知兴替,以人为鉴,可明得失。虽然平庸,但是我不甘堕落,“苔花如米小,还学牡丹开”这种精神将永远与我同在!
聆听潘家俊教授以《双高和扩招背景下的专业群建设》为题的讲座,“专业群建设是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”“双视≠双证”真正做到“以产定教、以产改教”专业“跟着产业走、围着需求转”,任何工作想“大有可为”,“潜心研究”是前提。最近两年学校也在做“双高建设”,当聆听潘教授的讲座时,难免联想到我们的护理系的双高建设,有了初步想法:调研、分析医疗行业(人才需求)——课程改革——毕业生就业跟踪——用人单位的反馈——优化人配方案、完善课程改革(PDCA循环管理模式)。当然贡献、学术成果光靠想是不行的,还得付诸于实践,在接下来的工作中,我将会持续关注这一领域,希望能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。
张黎声教授以《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与申报感悟-以人体解剖学课程为例》为题的讲座,使我对课程思政有了重新的认识,课程思政应该是“润物细无声”“如盐入汤”“如汤化水”一般,绝不是“两张皮”“强融硬套”“浮于形式”,对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,绝不是为了课程思政而去课程思政,要有理有据!
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,上学时就听过钱老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,报效祖国的爱国事迹,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,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、导弹和航天事业。他不仅仅在祖国航天事业中有伟大贡献,在绘画、文学、音乐方面均有涉猎,这次参观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还有他一生读过的书,大约有3万多本,“最是书香能致远,唯有读书方宁静”!向钱老致敬的同时,我们更应该去学习他这种“勤学”的精神,养成“多读书、读好书、好读书”的习惯。
倾听乌宪伟校长的讲授的《如何成为双师型教师》的讲座,如沐春风,醍醐灌顶,作为老师始终铭记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的教诲!在工作中要勇于探索,不断提高自身能力,但是更要加强团队建设,在团队中,要有甘愿做“绿叶”衬托“红花”的精神,“一枝独秀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”。
倾听吴双教授《职业院校学生的管理与沟通艺术》的讲座,让我明白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,要做到闻其声、观其行、察其心;学会换位思考;尽可能避免无效沟通,让我明白“心”与“行”之间的关系,在与人沟通交流时,耐心倾听的同时还要观察其“行”,行为心之使也,语言会骗人,但是行为不会骗人,从“言”—“行”——心,全面了解,帮助我们建立有效沟通!在管理学生时不能一概而论,要从心出发,倾听学生,了解学生,赞美学生,因材施教,因材管理。
这次培训,意义深远!他们坚持不懈、持之以恒、不断探索、钻研、创新、求真的学术精神将会一直激励我。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!